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凌寒 于 2012-7-23 08:26 编辑
读《季羡林散文全集》 Via.0712(识别码) 季羡林很有名,源于他的真诚和幽默,与他众多的行政头衔是关系不大的。季老笔耕不辍,从18岁到90有余,写了一辈子的散文。求学、交友、游历、出访,当然也有文革。季老散文最大的特点是情真意切,包罗万象。他的经历实在是太丰富了,他见证了上世纪的重大变革,是我国同印度、缅甸、非洲文化交流的突出代表,读他的散文,能把大半个东亚、非洲游个遍。 季氏散文不能算极好,有些篇章也显得罗嗦,但他喜欢剖析自我,在文章中往往写有自己的真实想法,有些也是很“小儿科”的,但这反而勾画出一个真实的季羡林。 “他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一个在学术上诚实的人,他不哗众取宠,他不用连自己都不懂得“洋玩意儿”去欺骗、吓唬年轻的中国学生。” 这是季老在《悼念朱光潜》一文中对朱光潜的评价,用在他自己身上也不为过。季老的文章中不缺乏有趣的故事,如《师生之间》中有这样的例子: 到了大学,情况并没有改变。因为究竟是大学生了,再不被打手心,可是老师的威风依然炙手可热。有一位教授专门给学生不及格。每到考试,他先定下一个不及格指标,不管学生成绩怎样,指标一定要完成。他因此就名扬全校,成了“名教授”。另一位教授正相反。他考试时预先声明,十题中答五题就及格,多答一题加十分。实际上他根本不看卷子,学生一交卷,他马上打分。无不及格,皆大欢喜。如果有人在他面前多站一会,他立即就问:“你嫌少吗?”于是大笔一挥,再加十分。 这样的事在今天也还存在,诸如我们的初中阶段也会定一些“指标”,哪些同学可以考高中,哪些同学还是走另一条路好。虽然听起来有点荒唐,但换个角度看,此举也为靖江保留了一些“本土人才”。毕竟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为苏锡常、江浙沪等地培养人才,学成的高新技术人才往往不愿意回家乡。近几年靖江重视高职教育,是个好事情。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第二位教授的危害,对高职严格要求,不然我们得到的就只有发人深思的笑料了。高职的教育不仅仅要注重职业的高,也要注重精神品质、人文素养的高。“小市民”式的本土人才,对“建设美好靖江”是没什么忠诚度的,更谈不上奉献精神。 几代人过去了,代沟也越来越大。时代迅猛发展,季老也感到:“青年老年之间存在的好像已经不是沟,而是长江大河,其中波涛汹涌,难以逾越,我们两代人有点难以互相理解的势头了。”但对代沟他是“坚决拥护,竭诚赞美!”如果没有代沟,青年人和来年人完全一模一样,人类的进步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如果我们今天的办刊杂志孔老夫子这位圣人都能完全能懂(出自《赞代沟》),那就有意思了。 但有些事似乎是坐船的,不受影响。比如我们的年轻人,年纪不大,“混社会”的本事不小。先混个一官半职,有了社会地位,再“励精图治,图谋发展”。他们能混上来,说明靖江的“美好”需要代价。在这方面,我们还是愿意看到两代人之间有代沟的。否则就会像孔夫子读《靖江日报》,不亦乐乎。 读季氏散文,有个故事印象深刻,题目叫《在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我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中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道:“正是这样!”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们也时常提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但这个故事还是让人很意外。的确,我们中国人种花很多是给自己看的,几万块一盆,精心伺候,到头来还是个“有名气没人气”的业余花匠。我们都希望靖江从明天开始就像花一样美好,像新加坡、像江阴。那就不能当一个“业余花匠”,首先不要小气,种了花不给别人看,其次大家都要“种花”,不是哪个部门哪个单位一枝独秀,先是报纸上电视上风光无限,接着是吃不着葡萄心里酸的人背地里流言蜚语。我党讲奉献,说真话办实事,几十年前我们相信明天更美好,今天也一样。 偶然翻起靖江的老照片,小时候的记忆就像写在书上的,很美好。那是精神的美好享受,如今我们讲物质、精神文明双丰收,构建和谐社会。读书之所以快乐,在于自得其乐,更在于从内心出发,实现自我,转化为实际行动。如孟子言“独乐乐,不若众乐乐。”(非原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