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檀 发表于 2011-11-1 21:41

晁错之错

       晁错死的时候,自己估计一点征兆都没有。穿着上朝的衣服就在刑场被杀死了。班固说他是被骗到刑场(东市)被腰斩了,连遗嘱都没有。虽然这和司马迁的说法有些出入,不过这个恐怕才是实情。

    故事这样的。汉景帝时期,国家甚是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属于“文景之治”的黄金时期。然而在一切安稳的后面,各个诸侯王却蠢蠢欲动。因为他们有钱,太有钱了,有的甚至有钱到富可敌国,于是就会想着更高远的目标。其中吴王刘濞更是处于江浙之地富得流油。这时候作为御史大夫的晁错已经位列三公,眼光非常犀利,上疏与景帝说明了情况。他觉得诸侯王的威胁正在与日俱增,其中的吴王是最大隐患,应该及早采取措施。

    景帝其实也深谙此道,只是一时还下不了决心。因为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那些诸侯王们,要么不动他们,要么动了就要担心他们真的造反,很可能会一发不可收拾。然,晁错坚持自己的意见,他认为,“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也就是说,削藩,他们造反;不削藩,他们也会造反。现在削藩,他们马上就反,但是为害尚小。暂不削藩,他们反得迟一些,但是后患无穷。因为那时他们已羽翼丰满,存心造反,你可怎么收拾?所以得“先下手为强”。

    景帝非常为难,但是在晁错的竭力劝说下,依从了他的意见。于是晁错开始了他的“削藩”计划,计划内容我们就不讨论了,反正就是削地削财治罪等等。其《削藩策》更是引起强烈反响。诸侯王们也开始动起来了。

    吴王刘濞首先跳出来,举起义旗,以“清君侧”的名义杀向朝廷。之后更是联合了胶西王刘印、楚王刘戊等等七王一起向朝廷进攻。这时候景帝傻了,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收拾了。这时候袁盎建议应该杀了晁错,这样“清君侧”的名号便荡然无存了,无正义之名的部队便不会贸然进攻了。之后,景帝还是依了袁盎,于是就有了上面的情节。

    其实我们探讨晁错时,更大的一方面还是好的,他毕竟是为公而死,只是方法欠佳。很多东西也考虑到了,而他却依然把自己放在“危险”的地方。后世有一篇大文豪苏东坡的《晁错论》对他有着详细的评价,文章开头便说“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大概的意思就是,很多事情看上去没事其实暗藏凶险,这是最可怕的。如果坐观其变不采取措施可能就来不及救,如果采取措施呢,恐怕时候很多人又不相信所谓的“凶险”之事会发生。这就是难啊,是晁错的难处,如果他没有极力削藩,时候会不会造成“七王之乱”我们现在无法得知,但是可能性很大,因为即使景帝杀了晁错之后,七王的脚步并没有停歇,这说明他们的“清君侧”不过是个幌子,“真造反”才是真实的。

    可叹,可悲的晁错,用自己的生命换走了自己的理想。然后他的难处在今天会不会出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晁错之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