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评的五大糙恶习气
俺是个老实本分不算大气的非专业人士,但凡俺再有半丁点忍耐空间,也不会弄这劳什子博客、费这两笔刷子。俺是实在受不了时下的某些影评家们了,亲娘嘞,一看到他们那言不由衷、率性天真、个性刁钻、假借民意的言辞,不禁酸从胃来、痛由心生。我站在混沌的评论之外,蹑手蹑脚进去、未登大堂,已渐渐感受到了影评的五大糙恶习气:
1、为评论而评论
无病呻吟、不为任何目的,自命一副生来就是影评家的嘴脸。管你需不需要、生死幽怨,管我属实不属实、贴切不贴切,我思故我在、我有口气故我评论。只许你不听,不许我不说。
2、自命清高的文艺路线
说白了,影评家和中关村在线的商品评论员没什么差别,别净整那花里胡哨的。你要说这是个文化产品,我都能理解。但您也别楞来那股子清高文艺范儿,太过云里雾里、不食人间烟火、喷不晕我不算完,这不地道、也不仗义、更不高明。
多立足市场,多从营销和推广的角度研究研究。毕竟,和谐社会里、市场经济下,包括电影产业在内的大部分行业都已逐渐从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尊重产品与市场分析的一般规律,没有坏处。
3、自闭自赏自愤自娱自乐,极度个性化
无论哪个方面的评论,都需要扎实的功底、丰富的知识、充足的准备工作。电影行业如此庞杂繁复、门类众多、高深专业,即便潜心修行,也不一定功德半满,更何况你半瓶子兜底就敢蚂蚁上树,您说呢?
关起门来怎么都行,但您要出来跑,总要尊重共性、而不是个性,对吧!推门开来放眼看世界吧!
4、假借天道民意,恣意言语
一部影片的片子如何(产品分析)、宣传如何(营销分析)、用户反馈如何(用户分析),理论上都需要科学的调查分析。这在其他行业,如快消品、电器等都已是非常成熟的模式。
即便是电影行业条件不成熟,还不能完全实行。但也总会有一些替代的方法,比如通过微博的舆情监测、个别城市影院的抽样调查等。但总不至于,豪言壮语、XX不耻的说自己就是民意,您得有根据啊是吧?有的倒还谦虚些,“我不敢说全国人民都这样,但是我觉得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样”,“您觉得...”,也挺汗的!
5、你有表达不同意见的权利,但要以礼貌的方式
咱唠到这,且先不聊您说的有失偏颇,即便是您有所指正,但也别得理不饶人、恶语相加、骂不死人不罢休啊。我承认,现在一年有约500部的片子出来,进入院线影院的1/3不到,能够盈利的就更少之又少,这是事实。但这里面,是政策、渠道、市场诸多因素的合力,岂能责骂具象的某一部片子。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想必,超市里的一颗白菜也不是那么容易到你面前的。谁知道,由寿光菜棚的一粒种子到北京白石桥家乐福的蔬菜课货架上,经过了多少人的努力、倾入了多少人的心血,这个收入对菜农和流通商来说,还可能还是治病钱、子女学费...
一棵白菜尚且如此,一部电影产品就更可想而知了。我们要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果实,可以评论、可以存异,但要以礼貌的方式。
以上习气均有代表人物,不敢在此一一叙述。但造成这样的现状,总是有原因的。(下次再分享)当然,必然会有一如茶馆里王掌柜的热心肠,问道:“这就没救了吗”?这位朋友问的好,一定有救!但需要时间。 过度诠释已然成为一种时尚 一般字数上千的影评偶一概无视。。。 偶蛮喜欢上豆瓣滴 青菜萝卜,各有喜爱。相信自己的感觉!
回 3楼(泉水叮咚) 的帖子
网友打分太苛刻了 一般看三联和南方人物周刊上的影评。觉着挺好。
他们想得比常人深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