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里的三个男人
莫高窟里的三个男人---读《道士塔》有感这是我第二次为敦煌宝藏痛心难过。第一次是在央视 “国宝档案”节目中,初解了那段沉重的历史,震惊、愤怒之余,只有悲叹。
这一次跟着余秋雨的文字来到敦煌,听作者再叙这段耻辱往事,悲悯依旧,那么,我也记下吧,只为不忘。
王圆箓:
一个无知的令人憎恨的守窟道士,为了一点点小利,出卖了沉埋千年的稀世珍宝。对于这样一个败家子,我真是无语,唯有摇头、再摇头。然而,比起蒋孝琬,他到底还曾经有过那么一丝的犹疑,最后经不住蒋的忽悠才让外国人利诱得逞,其实他并不知道他出卖的不仅仅是经书。一个彻头彻尾的无知小人物,但自古至今,就有很多这样的小人物,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唱出大戏,不管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
蒋孝琬:
该怎么说这个人呢?是个人才吧,或者说是个人豺,近万卷的经卷都是他替那位无耻的文化掠夺者翻译、挑选出来的,没两把刷子,是无法从事这项工作的。这位沟通两种文明的中国近代桥梁式人物,恬不知耻地昂着头把胳膊肘往外拐,忽悠王道士把家里宝贝往人家怀里抱,竟然就没有一点点愧疚之感羞耻之心。据说他死后连渣在哪儿埋都没人知道,我估计大概是他的后人不敢让人知道。
斯坦因:
他是匈牙利人,具有英国国籍,我不知道他到底是为印度还是为英国效力。受印度政府和大英博物馆的指派,斯坦因来到中国考古,准确地说是一边考古一边偷偷地挖别人家的好东西。因着前面两个无知小人加无耻败类的帮助,象三只老鼠一样将莫高窟内的九千多卷经书和五百多幅绘画整整打包了七天,七天呐!十五匹马拉着二十九大箱中华文化之精魂,在沙漠中,踏着夕阳满载归去。回首处,这个斯老头看到一抹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绿色为引用原文)
然而,掠夺并未结束,随后,其他列强所谓的冒险家们、所谓的学者们也纷至沓来,满载而去。
而此时,中国政府在做什么呢?大概他们也实在是无能为力了吧!这方文化掠夺,那方枪炮欺辱,八国联军把咱“心脏”都端了,老佛爷正忙着逃命避难呢。
再一问,难道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这些珍贵文化遗产,堂堂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竟无人识得?错!除了蒋孝琬,一些清政府官员是识得的,但,识得又怎样!有钱吃喝、有钱修宅、有钱送礼,却没钱保护这些从土窟里挖出来的东西,对了,不是没钱,是心疼钱,连国都不顾了,还会顾上这些东西!
敦煌藏经洞的经卷是有一批送京的,在当时。但他们这一点却很不如那个斯老头,人家宝贝着呢,是用木箱装运,而咱们自家人却当它们是根草,用席子捆扎着上路。沿途,官员甲顺手取走一把,缙绅乙也随手捞几卷,缺了数如何交差?不难,把长卷撕成短卷凑份,反正数对了就行了。
是的,那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在那个捉襟见肘的清未,不仅是因为枪炮的来袭。
《道士塔》是我读的有关莫高窟宝藏的一篇文章,看后由感而发草就此文。
余秋雨在游历敦煌的莫高窟门外,河对岸的空地上,看到了几座残破、凄凉的圆寂塔,其中一座,因年代较近,略完整,塔身有碑,移步一读,猛然发现: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
还有,文章中没有告诉我们这些经卷还剩多少,但我仍然清楚地记得央视那个主持人浑厚而沉重的声音:敦煌经卷现存于北京图书馆藏,剩不到六分之一。
一座道士塔,引出了厚重的一声叹息。
一个小人物,撕扯了沧桑的千年文明。
这千年的伤疤,好痛!
相关资料:
英国的斯坦因,于1907年第一次到敦煌,连诱带骗从王道士手中将敦煌遗物、经卷装满二十多箱子运走,1914年他再次掠走五大箱子经卷。斯坦因总计带走珍贵经卷、文书、绘书约一万五千卷,现今分别典藏在大英博物馆和印度博物馆。后来,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于1908年来敦煌带走了珍贵文物约六千六百卷,全部收藏在巴黎国家图书馆。1912年日本人橘瑞超.吉川小一郎也来到敦煌再次搜刮文物带走六百多件经卷。1914年俄国人鄂登堡也陆续从民间其他洞窟所遗留下来约一万多卷遗书卷带走,存于苏联科学院。在学者呼吁下,清政府才下令将剩余八千六百多件残卷运到北京,而好的一部分又流往海外,剩下现在北京图书馆藏。 三个强盗 英国的斯坦因、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日本人橘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国人鄂登堡 历史的遗憾,是机缘巧合还是愚昧地导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