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私蓄的百宝箱
秀才私蓄的百宝箱文/陈素志
昨天近黄昏,一个朋友,或者应该称之为不速之客吧,忽地自远方而来。寒暄之余,我邀他到楼下馆子里吃顿便饭,他说不必,就在家里随便弄点吧。这可就难住了拙荆,平时我们也不怎么在家吃饭,没什么积蓄。妻将冰箱翻了个底朝天,总算是搜出点香菇笋干、冻豆腐腌黄瓜什么的,居然也办成一顿美餐。饭间朋友不无感触,说当真没点私蓄的话,这顿饭就要让主家尴尬了。
这倒真的是颇有道理,牵扯到文学创作上,就是积累素材的话题。
我们看到一些作者的文章,才气横溢,旁征博引,议论风生,就像那骏马肆意地奔驰在广袤的草原上,雄鹰展翅于苍茫的云彩间,生活中的材料信手拈来,撒得开,收得拢,煞是令人羡慕。比如李白,就曾踏遍名川大山,才有无数的传世佳作。很显然,离开了作者平时对生活对知识的积累,肚子里没货,就会缩手缩脚,纵是美酒佳酿“三百杯”,也不见得能诌得出一句。冰冻三处非一日之寒,秀才们还是要给自己设立一个“私蓄的百宝箱”为是。
写文章写材料需要材料。材料从哪里来,从生活,从读书,从阅历中来。材料放在那里,他不会主动入驻你的箱子,你得做个有心人,留心地去找,仔细地去辨,有目的地去选择。你可以在心里默默记下来,也可以赶紧学学贾岛记录到本子上。《诗经》上有句话:“乃积乃仓。”能够博闻强识,烂熟于胸固然是好,但熟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发现了一些新资料,有了一个好构思,倘使不赶紧记下来,恐怕会有遗忘之虞,当你坐下来动笔时,就会有提笔忘言的遗憾,所以说再好的记忆能力也经不住时间的冲刷。“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这不是变魔术变戏法,这需要扎扎实实的积淀,有了积淀,临时要弄个急救章也能得心应手,一蹴而就,省力又讨好。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了材料,还不能急吼吼地马上就写。所谓不去寻你找不到菜,不过捋到篮子里的也不一定都是菜。“袖手于前”还有一层含义,说的是落笔之前要冷静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和充分的酝酿。也就是材料的选择与加工的过程。“袖手”,与其说是一种外在的身体姿势,不如说象征着一种从容而沉潜的写作心态。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事从知悔方征学,诗到能迟转是才。”此处的“能迟”,不妨说和“袖手于前”异曲同工,都是意在标举创作过程中所需要的从容和沉潜之心态。陈忠实在讲述《白鹿原》的创作经过时就提到,人家成了专业作家后经搬进了作协提供的专家楼,而他却是做了个“‘一头沉’干部——最沉的那一头在农村”。为什么往农村跑?他不无得意地说:“在农村生活积累上我比柳青都骄傲,我比他深入得更多……那个期间那个积累是最实在的。”
现在是网络时代,有人说“信息爆炸”了,网文也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由于发表途径众多,使得作者们不愿好好地充实“私蓄的百宝箱”,只想疾书于后。当下许多网络小说,动辄洋洋洒洒数百万字,一些在线创作的作者们,每天动辄要更新上万字,光码字就要许多时间,根本无从认真调查研究,耐心积累。尤其是一些宅作者们,整天面对电脑,不去观察生活,不能放松心情去感受生活,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任劳任怨码字,写出来的东西常常如同过眼烟云,湮没在茫茫网络之中。如此下来,等到要请人家顿好饭,百宝箱箱中无货,怕是要手忙脚乱,惊慌失措,空留遗憾的。(1263字) 速度和美永远是成反比例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