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改稿
老伴改稿我喜欢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能是当了几十年教师的职业病所致,总希望通过点点滴滴实实在在的生活,给人以启发,以思考,以鉴戒。
可是,兴致一来,千儿八百字的文章,拖出来不很困难,难的是通不过老伴这一关。惧内乎?非也。
记得前年有一次,晌午时分,把一篇文稿拖好后,美滋滋地正想端起酒杯小酌几盏,谁承想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老伴突然要我把文稿念给她听听。我想,“白乐天每作诗……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改之。”我的文章语言,虽不像诗歌那么要求精炼,确实也应该听听老伴的意见。
于是,我把文稿从头至尾读了一遍,满以为可以得到几句夸奖,谁知老伴听了之后,学历不高却语出惊人:“先生,你写的东西,文雅过头,淡雅不足,对你们做老师的胃口,不对我们老百姓的胃口。”一语惊醒梦中人,我马上追问:“你怎么有这个感觉的?”“你用的词语文乎文乎的,成语太多,我只听了个大概意思,没能真正明白。”
我像被蜜蜂蛰了一下,又痛又痒又有点甜甜的味道,连忙在脑海里过滤了一番,同时浏览了一遍原稿,确实成语连连,近乎堆砌,有些成语还比较冷僻。
原稿退回,逐一化解,改用明白晓畅的语言,替换掉那些不文不白的东西,去掉了许多粘糊糊腻嗒嗒怪腔怪调的词语。
改好以后,重新读给老伴听,得到了一句“这也马马虎虎”的好评,同时获取了两碟小菜的赏赐。
小酒喝过后,就乐颠颠地坐到电脑桌前,用粗笨的手指一个个戳着键盘上的拼音字母。
今天也不知是什么原因,老伴对我写的文章特别感兴趣。打印稿刚刚出来,她又要过去看。一看,又蹦出一句惊人之语:“你也舞文弄墨呢,亏你教了几十年的中学语文,改了那么多的作文,我问你,‘笤帚’两个字怎么写?‘疟疾’的‘疟’字怎么写?”我一听,坏了,打字时没注意,打了错别字了。“别糊弄我,你以为我不认识啊!我们当初扫盲的时候,对笤帚这一类用具名称的写法,记得特别牢;还有那个‘疟’字,我小时候经常患疟疾,对‘疟’字的印象特别深。”我一看,不错,她说的句句是真言,我把“笤帚”打成了“条帚”,把“疟疾”打成了“虐疾”。咳,她的眼睛也真尖!
订正之后,我又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遍,居然又捉住了一个错别字,还发现了一句语病。我又气又恼,想一把把打印稿撕了,重起炉灶。老伴坐在旁边又发话了:“喏,从小的牛脾气改不掉,又来了,伤了你的自尊心了吧,还想当作家呢,不够格!”
我左右不是哭笑不得,只得把原稿的层次、详略等重新斟酌了一番。折腾到傍晚,老伴终于一叠连声地高叫着:“开晚饭喽!横一遍竖一遍,还写什么写,有金子在里边挖呀?撂在那里,过一个礼拜,我再帮你看看!”
还真别以为老伴是倚老卖老,事实证明,她有意无意指出的问题,指导的方法,还真有道理,真管用。以为写文章是一锤子买卖,那是考场作文;要想写出有血有肉像模像样的文章,还真的要晾一晾等一等过它几天再说。
2010-7-16 太华丽也不好......质朴也很美 喜欢质朴的美 想起来那个传说:大诗人李白写了诗总要先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知道老婆婆听懂了他才满意呢. 江边客是不是江边一客张老师 强中更有强中手哇。 感谢朋友们的关爱!
本栏目冠以庄严的“文学”二字,我等望而犯怵,时不时写点小文章,盛点粗茶淡饭,耍点雕虫小技,献丑消遣而已,恳请朋友们从文学的角度审视、评述、斧正,为家乡的文艺健康发展协力同心,鼓劲加油! 我虽然文笔不好,但是很讨厌那些让人看了似懂非懂,文字华丽,而内容空洞的东西!就像现在好多歌词一样,不明所以!
回 5楼(云儿飘飘) 的帖子
正是如假包换的张老师,以前曾用“路草”这么一个笔名混迹此处许久。 张老师的文字总是有着很浓的生活气息,读来如饮一杯清水,隽永,清澈,沁人心脾。 “文雅过头,淡雅不足。”----浓辞出艳曲,白话见真章
“撂在那里,过一个礼拜,我再帮你看看。”
----陈坛老酒自飘香
欣赏了~~~ 好的文章本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欣赏了~~ 看贯了速热的激情,华丽的语言,再看看这些真诚的扑实,真的很味道,就像我们喝饮料,喝多了果汁咖啡,奶茶,总会感觉到腻,而腻了,却不如喝白开水。白开水是越喝越有味道,永远也不会腻。吃多了大鱼大肉,突然来点乡间补素的粗粮野菜,也别有一番风味!
送精一个!!!! 再次拜读 在报上也看到了张老师的这篇文章,感谢张老师分享! 文章有趣,对那句“同时获取了两碟小菜的赏赐”更为赞赏。不知赏赐的是什么菜,厨艺一定不错,下次有这种机会我也想跟着蹭一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