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庭若市
辞旧迎新。放假三天。老妈老弟来电话多次,问回家否。答曰:没时间!有客来,哪里能走?
同事笑,怎么你家一直有人来?
呵,一年之中,一月之中,俺家到底会来几拨亲友,无法计算。这在城市,于普通人家,我家算是少有的“门庭若市”。
我与杨,家人都不在这个城市。这个城市里,没有我们的亲人。我来这里六年多了,接触的人,除了同事,没有发展到新的至交。我家的来人,有杨的战友、老乡,或是溪的同学,再就是我在靖江的朋友或亲戚。
今年一年,杨“放假”在家,先是接老父来住。小住半年,被酷暑吓回了老家。老父回后,他的老乡、战友便频繁地来我家聚会。有时一周里会有两次,在家小酌,菜或多或少,随意。上半年,老乡胡同志的岳母重病住院,他三岁的稚儿周末常“送”给我带,日子久了,那小家伙跟我很是亲热。胡同志是杨的中学校友,在部队时与杨在一个办公室呆过两年,曾经在我家搭伙两年多。记得有一年杨在浦东值勤,溪暑假第一天没找到人带,我都急哭了。那时他说过一句话我至少仍不能忘:放心,溪跟我自己的孩子没什么两样,你就放心上班去吧!现在他的儿子到了溪那个缠绕脚跟的年龄,我能有机会喂他几口饭,对我来说那是莫大的快乐。最近,老乡韩同志的岳母骨折住在四院,我家离四院近,充当他们的后援团那是情理中的事。杨每日须做六人吃的饭。我责无旁贷地当起他儿子的家庭老师。杨说,我们在这里没有亲人,只有老乡,老乡是兄弟。是兄弟,就得在相互有困难时出手相助。无论是在物质、时间还是精神上,大家都要凝成一股绳。
两周前,半年没来的表妹从江阴来了,一家四人,住一晚,玩一天。一周前,靖江的同事,在我家附近买的新房交钥匙,来了四人,忙了杨一整天。
节日里,在新区上班的外甥女来了,住了两天。她十月份自湖北来,在新区外资企业上班,没有每日住在这里,节日里为她加餐是少不了的。半月前打电话给干女儿,告诉她元旦要接她来,喜得她上蹦下跳的,再忙也不能食言,所以30日晚上便去接了来。2日中午,做了7个人的饭,十一点半,杨的战友谢同志来电话问开饭否?答曰即将。五分种后他出现在我家门口。于是那顿饭,一桌子饭、菜一扫而光。刷盆、碗倒是挺爽的,可惜四个孩人来疯,都说没吃饱。3日,应朋友方敏之朋友相约,去朋友家吃饭。下午与方敏逛街回到我家,看到方家先生陆同志围着我家的围裙,做了一桌子好菜,一边吃,一边对方敏说:等老了,我们四个老人一起开伙,陆同志当大厨!
大凡来我家的亲戚或朋友,有会厨艺的,我们绝不资源浪费,一定给足机会展示。比如我妈,我小姨,我靖江同事陈萍、胡同志、方家先生陆同志等,在我家他们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我也从不谦让。但凡向来是饭来张口的同志来我家,我也能凑合着让大家吃饱。偶尔也能得到大家的表扬。当然,他们更多的是表扬我的随意随性。因为,无论是杨的朋友,还是我朋友,在我家,他们都是自在的,没有任何拘束。
我家房不大,好在有一个书房,临时床其实不临时,基本保持着随时有人睡的状态。我家东西不杂,我又好扔旧物,所以有更多的空间可以容纳人走动。我家人口不多,常住三口,暂住不计,房屋使用效率却是极高。
身在异乡,可常有客来;房虽不大,但门庭若市。挺好。 呵呵,倩,这就是你,随性随和好客,想想从上学时到后来工作,没少在你家蹭过饭,就是你父母家,我都毫不客气的当自家人了,想来真是甜蜜。
页:
[1]